走“新”+走“心” 探索全面育人新模式
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以“三雅”课程体系推进“双减”政策
自“双减”文件出台以来,各地各校都在探讨新时代下“提升校园育人水平”的话题。“双减”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回归校园后的学生发展?如何做好新时代小学教育的“答卷人”?
近年来,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立足“文雅立品、儒雅立范、高雅立校”办学定位体系,践行“双减”政策,建构“三雅”课程,一体化推进教师提能、科研提质、质量提升工程,着力打造全面育人新模式,形成“德育、篮球、科学、体育舞蹈、游泳”等“一校多品”办学特色。该校陆续获评省义务教育教改基地校、教育科研基地校、美育浸润行动实验校、首批师范教育实践基地校、第一批“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”省级实践学校和市基础教育小学语文、数学教学研究基地学校、小学“名优校+”教育发展共同体牵头名优学校等。
构建多元课程体系
在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教室门口悬挂着一块写着“作业公示栏”的小黑板,上面写着当天班级布置的作业,并落上了监督老师的名字。“我们将孩子所有的作业做成了‘作业超市’,其中,课时作业设置为‘基础型+拓展型+综合实践型’三个类别,德育、美育、体育、劳动作业则更加多元,有体育运动、家庭劳动、社会实践等,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‘超市’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完成。”方金辉介绍到。本学年以来,学校深入推进作业管理改革,实现作业减负、提质、增效。
自“双减”政策实施以来,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主动创新举措,优化实施路径,以提升课堂质量为根本,以加强作业管理为重点,“双轮”驱动推动“双减”落地见效,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。“作业超市”便是该校创新举措的一个生动案例。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,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。
该校开设古琴、拉丁操等多门特色课程
据介绍,该校围绕“文雅立品、儒雅立范、高雅立校”《“三雅”课程体系》,开设了文学、体育、科学、艺术、非遗文化、综合实践等40多门课程,实现课程多样化、系统化、一体化,为学生开辟了“自主选课、自愿参与、自助发展”的“自留地”。
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该校按照“5322”工作思路,推进德智体美劳“五育”融合发展。这一策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兴趣、方法、习惯,通过这三个关键维度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。学校特别强调的“双品”(文学社、篮球社)和“双育”(心理健康教育、规范化家庭教育)两个工程项目。“双品”工程,即文学社和篮球社的建设,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体育精神,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,让学生在文学创作和体育锻炼中找到乐趣,发展特长。“双育”工程则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和规范化家庭教育,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。此外,学校还夯实了学科教学、学生社团、课后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,致力擦亮德育品牌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、多元发展、个性发展。
体育课程丰富多彩
学生人手一只篮球,拍球、传球、胯下运球、腰间绕球,掷球落框、上步投篮、胯下传球……一个个动作接连不断。在第二实验小学阳光体育课上,随处可见学生篮球运动的身影。
该校以“全国篮球特色学校”为依托,探索创新体育特色课程
第二实验小学是全国篮球特色学校,把篮球这一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日常教学与活动中,是该校探索创新体育特色课程的一个缩影。
近年来,该校把体育工作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之一,除了课间十五分钟,体育课变成“天天见”;开设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田径、轮滑、游泳、拉丁操等多门课程,依托体育课堂、兴趣小组、学生社团、课后服务、阳光体育和居家体育锻炼“每日打卡”等,实行“体育课堂+课外活动+竞技比赛”三维一体体育教学模式,以“课程超市”形式满足不同个性孩子的需求,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,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记者获悉,2023-2024学年度,该校学生代表队在县级及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,获得团体奖29项(其中省级9项、市级9项、县级11项)。如,在2024年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公开赛,共夺得3个一等奖、4个二等奖;在“龙佳杯”2024年福建省青少年象棋锦标赛中,获得小学女子团体亚军、男子团体第五名。学生个人获奖119人次(其中国家级18人次、省级7人次、市级16人次、县级78人次)。如,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青少儿游泳巡回赛中,该校6人获得9-10岁组第一名、2人第二名、1人第三名;在2024年4月中国轮滑马拉松公开赛(上海站)中,曾衡宇、陈子蕙2位同学分别获得10公里少年组第5名和第10名。2024年1月,该校杜丽丽老师的《跳绳》入围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,这在我县尚属首次突破。
“当前,我校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,其中,‘校舍不足、场地不够、馆室不全’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。”方金辉说,就场地而言,操场面积十分有限,每到体育课,这种局促就暴露无遗,无法同时容纳多个班级开展体育课。
面对如此困境,学校积极探索破解之法。一方面,学校进行校内微改造,“上天入地”为学生拓展活动空间,将学校天台进行精心设计和安全改造,作为体育运动场所;另一方面,学校积极拓展校外资源,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社区小型广场、体育场等,为学生活动提供更多空间支持,开齐上好体育课。与此同时,该校操场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,计划于明年2月底交付使用,可扩增运动场地989.28平方米。
校舍方面,该校根据布局调整和办学规模,实施“一校多区”办学模式。2024年秋季,形成了“校本部+富东校区+蒲坂校区”的办学模式,着力打造“一校多区”管理联通、师资联动、教研联手、品牌联创、质量联评、资源联建的新格局。校本部统筹各个校区的教育、教学、教研等活动,一体化推进课程设置、常规管理、校本研究、师资培训、岗位练兵、质量评价等各项工作,着力建构“一校三区”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“同心圆”。
科学教育如火如荼
走进课后延时的编程(无人机)课堂,十几名学生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那一架架小巧而酷炫的无人机上,专业的老师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无人机的构造、原理和操作方法。在理论学习后,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遥控器,尝试着让无人机起飞、降落、悬停。
该校设置编程、无人机、机器人等科学课程
课后延时中设无人机课程,是该校科学教育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。“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动脑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。我校立足于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,把科技教育作为课程改革实践的主阵地,深耕实验田,让科技教育成为‘双减’工作中赋予学生放飞梦想的‘新红利’。”方金辉说道。
据了解,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参加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,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,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,该校依托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,推出了“5+5+N”科技教育服务套餐,即整体设置“编程、无人机、机器人、科艺制作、科技创新”5门课程,突出课程的分类与管理,形成一套系统且具有侧重点的科技课程;以每周5个学习日为基准,每天开设1个不同课程的科技社团活动并延伸至课后服务,学生均可自主选择N个课程或者N个社团参与学习,让科技教育多元可选有“温度”。
科学教育如火如荼
“科技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推进,摆在学校面前最为困难的是师资问题和辅导质量。”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专职信息技术老师、县小学校际教研中心信息科技组副组长黄艳燕老师深有感触。寻求确解,没有捷径。该校内强师资,外扩资源,定期邀请春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、瓦力机器人编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到校开展问题式、诊断式、众筹式科技教育助研活动,帮助社团活动辅导老师更好地组织教学;同时,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志愿者,开展“走教式”“蹲点式”助教辅导,有效提升教学质量。在此基础上,该校联合县科协等部门,定期开展流动科技展、年届科技节、各类科技竞赛活动,为学生搭建学习、交流、展示平台。
学生沉浸于科学乐趣中
2021年以来,学校连续四年获得第十二届、十三届、十四届、十五届德化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;去年4月、11月,学校还分别获得2023年德化县青少年无人机大赛、机器人竞赛普及赛优秀组织奖。2021年以来,学生参加县级及以上信息科学类比赛喜撷硕果,获奖学生达到375人次。其中2024年8月,徐靖浩同学获得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个人飞行赛三等奖。学生在省级获奖12人次、市级获奖53人次、县级获奖309人次。
(林婉清)